在伍迪·艾伦的电影世界里,喜剧与悲剧、爱情与死亡常常交织在一起,形成一种独特的荒诞感。他曾说:“我不想再拍喜剧了,我看见的全是人类的痛苦,这一点也不好笑。”然而,他的早期作品却以喜剧为主,甚至在《安妮·霍尔》之前,他拍摄的最后一部纯粹喜剧《爱与死》中,这种荒诞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《爱与死》讲述了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。伍迪·艾伦饰演的俄罗斯农夫鲍里斯是一个懦弱但诚恳的和平主义者,他执着追求表妹索尼娅,却意外卷入了1812年的俄法战争。他从未真正参与过战斗,却稀里糊涂地成为了战争英雄、情场赢家,甚至暗杀了拿破仑的替身,最终被投入死囚牢,与死神相伴离去。
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简单直接,但伍迪·艾伦却在其中巧妙地融入了诸多元素。他与黛安·基顿的精彩表演,搭配上精心挑选的双关语和俏皮话,让整个故事充满了喜剧色彩。然而,这些喜剧元素并没有掩盖电影中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。战争的残酷、爱情的背叛、命运的无常,都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展现。
在《爱与死》中,伍迪·艾伦对伯格曼的作品进行了致敬。鲍里斯的决斗场景让人联想到《夏夜的微笑》,而电影结尾索尼娅与表妹交谈时的垂直交叠画面则复刻了《假面》。死神的形象则来自《第七封印》,他与鲍里斯的相遇和告别,更是为电影增添了一份荒诞与哲学的意味。
伍迪·艾伦在电影中对宗教和命运也进行了探讨。鲍里斯在临刑前被告知会被赦免,但他最终却等来了死神的履约。这种对命运的无奈和对宗教的怀疑,让电影的主题更加深刻。而电影中的爱情也充满了悲剧色彩,索尼娅的爱情充满了背叛和不忠,鲍里斯的爱情则充满了无奈和痛苦。正如电影中所说:“爱是受苦,不爱也是受苦。”
电影的配乐也值得一提。伍迪·艾伦选择了普罗科菲耶夫的《基日中尉》组曲,这首音乐与电影的主题不谋而合。《基日中尉》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荒诞的循环,一个不存在的人引发了一系列荒诞的事件,最终又以他的“死亡”结束。这种虚无感与《爱与死》的主题相呼应,让电影的氛围更加荒诞和无奈。
尽管《爱与死》充满了荒诞和悲剧,但电影的结尾却让人感受到了一丝温暖。鲍里斯与死神在《三套车》的音乐中跳起了舞,这一刻成为了电影中最美的瞬间。也许,这就是伍迪·艾伦对生活的态度,即使生活充满了荒诞和痛苦,我们也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丝美好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黑熊电影 » 都半个世纪了,这种电影再也没拍出来过